2024年11月22日

游记| 哈尔滨犹太老会堂的前世今生

作者: 田玖恩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7月02日 08:01 |
播放

据哈尔滨的一位主内弟兄介绍,哈尔滨这座城市与犹太人的渊源非常深厚,20世纪初,曾经有很多犹太人生活在哈尔滨,哈尔滨甚至还差点成为犹太人的复国基地。为此,笔者和友人决定一同前往历史遗迹——哈尔滨犹太老会堂参观。

参观

哈尔滨犹太老会堂也称哈尔滨犹太总会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82号,现名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老会堂的功能已经改变。

我们从远处就看到了一座被绿树遮挡的黄墙、绿色穹顶、白色线脚、头戴大卫之星的欧式建筑,基本确定这就是犹太老会堂。

来到会堂正门,看到右侧外墙上贴着老会堂音乐厅的金属牌,上面刻有老会堂的建筑平面图。门口指示牌告诉我们一楼是音乐厅,二楼是咖啡厅,三楼则是音乐书店、文创用品店。

刚进门,一股咖啡的香味扑面而来,原来左手边是一个咖啡店,店主人正在为客人调制咖啡。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一楼主厅不能进,但是二楼三楼都可以参观,从二楼也能看到一楼的全貌。

于是我们一边欣赏墙壁上的老照片,一边从右侧旋梯上二楼,上楼后,左手边的墙上有一块专门的区域记录了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的年代历史。同一侧的墙上还悬挂着很多曾经生活在哈尔滨的犹太音乐艺术家的照片,包括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等。

从二楼往下看,你不会觉得一楼是座音乐厅,反而会觉得这是一座教堂。因为一楼舞台上除了一座钢琴,我们看不到任何音响设备,并且有一对新人在那里拍婚纱照。了解后才知道,这是一个神奇的建筑:由于老会堂呈矩形结构,高8米多,根据声学原理,这种结构能够产生回声共振,所以可保持音乐的原有音色,所以根本不需要现代音响设备。

三楼全部参观完毕,发现这座建筑还有一个细节非常特别,就是几乎所有的门窗都带有大卫之星的雕花图案,连墙上的装饰也是如此。

老会堂的前世今生

史料记载,老会堂是于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落成,总会堂为二层砖混结构,门窗设计由尖拱、圆拱组成。建筑顶部有大小两个穹顶,擎起大卫之盾六角圣星。这座老会堂的工程设计师是H.A.卡兹—吉列。

1931年6月,老会堂在一场大火中焚毁。火灾对建筑本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后,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对其进行了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对该建筑的前部立面进行了改造,拆除了原来的门廊并在建筑内部前厅增加了两侧旋梯。

犹太社会活动家、著名医学家、哈尔滨犹太社区领袖亚伯拉罕·考夫曼先生,曾于1919至1945年间在这里工作。

1963年哈尔滨犹太总会堂关闭,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犹太总会堂始终是哈尔滨犹太人宗教、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中心,是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友谊的历史见证,在世界犹太文化研究中占特殊地位。

2013年,本着"修旧如旧、还其原貌"的原则,哈尔滨市政府斥资1亿多元,对犹太老会堂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改造后的犹太老会堂,具有欧式经典建筑、神圣庄严会堂和犹太文化积淀三大亮点。一二层为音乐厅主体,将主演西洋古典高雅音乐,再现哈尔滨西洋室内音乐的辉煌,组织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塑造哈尔滨音乐圣殿。

2013年5月,哈尔滨犹太总会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建筑”。犹太老会堂既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又是音乐演出的绝佳场地。自2014年6月10日首演出以来,在历年的哈夏音乐会中,都扮演重要作用。

2020年,为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展示更有内涵、更具特色的老会堂,利用新业态、盘活旧资产。一层提升音乐厅演出品质基础上,增加犹太文化展陈区、多媒体互动区,融合文化和艺术,重点突出犹太文化、老会堂历史变迁及里面发生的故事。运用现代科技讲述老建筑的前世今生,建筑一失火一修复的故事;二层作为咖啡厅。提供有格调的咖啡、简餐服务:三楼为音乐书店、文创空间,定期举办音乐沙龙、音乐品鉴等活动,打造有内涵、有特色、活动丰富的音乐文化综合体。

犹太人是怎么来到哈尔滨的呢?

那么,我们还想知道,犹太人是怎样来到哈尔滨的呢?

原来,哈尔滨的犹太人主要是从俄国移民。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俄国的犹太人作为建设铁路的技术人员开始入住哈尔滨,之后,由于日俄战争,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犹太人在俄国不断受到排挤和压迫,于是大量犹太人接连不断地涌入中国边疆省会城市哈尔滨。

1898年首位犹太人移居哈尔滨,此后大量俄国犹太人铁路工程师、建筑师、专家陆续来到中国建设西伯利亚铁路中的中东铁路。

到了1903年,哈尔滨出现了一个由大约500名犹太人组成的自治社区。

1905年,俄国数百个城市都发生了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幸存下来的犹太难民寻找到新的“庇护所”哈尔滨。此外许多俄国军队中的犹太官兵复员后,大多数也选择留在了中国东北。到1908年,这座城市已经接纳了大约8000名犹太人。

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哈尔滨的犹太人数多达到20000多人。

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曾经纪念哈尔滨,“在世界反犹排犹浪潮迭起的年代里,哈尔滨曾经是犹太人唯一可以幸福生活的乐园。他们从来没有被哈尔滨人排挤过,中国人民非常友善地对待他们,他们在自己的社区里生活十分自由。”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曾经夸赞过哈尔滨人民,“历史上,曾经有两万多犹太人为摆脱迫害、歧视而定居哈尔滨,哈尔滨人民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怀善待犹太人的历史事实,是世界人道主义的光彩纪录。”

一点思考

历史总是能够让人回味,或让人缅怀,或让人反思。截止1985 年,哈尔滨最后一位犹太人与世长辞 。现在,哈尔滨境内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犹太人,但是犹太人曾经来过的事实在一座座建筑中被证明。他们曾把哈尔滨当做自己的家乡来建设,除了会堂还在哈尔滨建立了学校、医院、银行、慈善救济机构等各种场所,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街中央大街就是曾经来哈的犹太人开辟的商埠。犹太人对哈尔滨城市发展影响至深。反过来,这些历史遗迹也记录了哈尔滨这座城市善待犹太人的历史,愿善良与感恩在我们当中传递。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